搜尋此網誌

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

健康信息:健康之藍圖(5)

 

 

 

 

注意事項一:如你已開始建立每天喝二至三公升水的習慣超過三星期,因水份除能帶走體內的毒素外,還會帶走一定量的營養和礦物質等,所以你應每天吃適量的補充劑,如多種維他命、多種硔礦物質及奧米茄三號魚油丸等。

注意事項二:在喝二至三公升水的過程中,不宜以一次喝下一大杯水的方式進行,應以每次只喝兩三口水的方式進行。因一次喝下大量的水,會對器官造成過大的負擔,特別對患有腎、心臟功能衰竭及嚴重糖尿的人士,更會有一定的危險性。


在過去多個星期的分享中,對於健康來說,喝水是很重要的一個開始,當中不論是中醫還是其他保健方式,喝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。

而在這裏亦值得一提,就是每天喝二至三公升水已實行了兩、三個星期,當中我們體內的酸鹼度很多都已經逐漸被中和,而這亦是時候開始服用足夠的補充劑,例如:維他命C、多種維他命、多種礦物質和魚油等。當然,由你喝水的第一個星期開始就服用,這也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最遲也要在第二、三個星期後,便要開始服用補充劑,從而讓身體穴道的營養得以補充。

另外我過去曾提過一個十分重要的字眼,就是水要「一口一口地喝」,這是因為有些病症是不能承受我們大口大口地喝水的,就如心臟衰竭、腎病和糖尿病等。所以,我們一口一口地喝便不會讓我們腎臟及其他器官的負擔過大,從而讓足夠的水滋潤身體,將酸性排除,使身體的虛弱得以改善。

而事實上,這種喝水的方法是針對在主日現場聽信息的弟兄姊妹為對象,所以,對於一些仍在育嬰室的十一、二歲的小孩,便用不著喝二至三公升水;對於一些剛出生的嬰兒更不可能喝這份量。所以,現時所分享的,是以十四歲以上的人作為標準,而其他年齡則要按著他們的體重比例來作出調節。

同樣地,這套信息針對的對象是主日現場的弟兄姊妹,並不是一些仍在醫院打著點滴的病人,所以在這點上,家聚負責人需要特別留意,對於一些大病初癒,或是患有重病的人,就如:心臟衰竭、腎病或嚴重糖尿病的人,他們便不可以喝二至三公升的水,他們需要喝的會少很多,而且是要按著醫生指示來喝。亦再強調一次,這信息是針對主日現場的弟兄姊妹,而不是醫院中的重病患者。

而上星期提到七色生物波頻能量水,當中很多人提出不同的問題,在此亦會作出一些解答及作更清楚的分享。
假如沒有太陽,甚至是下雨天,那麼,用發光二極管(LED)代替陽光照射可行嗎?這是可以的。這是因為發光二極管是藉由一些礦石高頻振動而發光,當中所產生的波頻和太陽光很接近,但始終都沒有太陽那麼好。除此之外,我們亦可事先在晴天時曬那些水,經陽光照射後,這些水所儲存的能量是可以維持兩三天的,惟在期間不可以轉換容器的顏色,如此那些能量便能得以保存。

另外,有人問假如沒有陽光直接照射,又是否可行?其實只要日光夠強,即使陽光不能直射水瓶也是沒問題的。

 



圖一:五行和五臟六腑的相生相剋關係。








上星期我們按著這圖,從中看到很多中醫的智慧,亦了解到生物波頻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,而當中對我們影響的程度,從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便會知道。

就是連眼科醫生也公認,看綠色的東西會對我們的眼睛有益處,而當中的原因很簡單,從圖一我們知道,當我們看綠色的東西時,綠色的光波會由我們的瞳孔放大,進入眼睛的神經末梢來讓我們感受綠色的生物波頻,與此同時,眼睛是和肝相通的,那麼,便能對我們的肝作出補助,當肝臟得到改善時,我們的眼睛亦會得到改善。

同樣地,當肝鬱的人走到戶外看綠色東西時,他的肝鬱亦會得以舒展。由此可見,即使只是看一些綠色的東西,綠色光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力也十分大,更不用說是喝了儲存了綠色光頻的水,這對改善我們的身體會更有效。

所以,當我們了解以上的原理時,便能更廣泛地應用它,我們可以利用七色的發光二極管來為我們的五臟六腑作出補助。

在中醫的理論中,肝主眼、心主舌、脾主口、肺主鼻、腎主耳,換句話說,這是指肝和眼相連;心和舌相連;脾和口相連;肺和鼻相連;腎和耳相連。所以,除了用綠色光來補肝外,假如能夠把藍色光照耳朵,那麼,對我們的腎也有好處;如把白色光照鼻內,也會對我們的肺臟有好處,如此類推。這樣,我們便理解到七色光的功效原來能夠達到這個階段,而喝七色水讓這些生物波頻更能直達我們的臟腑。

事實上,七色光頻對我們身體生物波頻的影響更是大得驚人,我們很容易便會看到當中的改善,而中醫亦用此方法來找一些根莖、葉、花和種子,按著寒、熱、虛、實、補、瀉來製作很多湯水,所以在上星期我也提及湯水其實是很重要的。而當我們了解這些常識後,日後當我們用這些藥或是選擇這些食品時便會更有智慧。現在我們會了解到紅棗和櫻桃會補血,是因為它們是紅色的,因為這些果子在成熟前接受了大量紅色的光頻,這對心臟有好處。由此亦理解到,一些曬乾的果子比用人工脫水製作的果子,更能保存陽光在它們裏面的生物波頻。

誠然,中醫會按照食物的性質去使用,就好像櫻桃和紅棗都是補心臟的食物,櫻桃可以生吃,但紅棗就不適宜生吃。因為生吃紅棗對脾胃不好,容易導致腹瀉。然而,中醫會教人把紅棗炒熟後才吃,或泡茶飲用,這可以補心臟和有益脾胃。但為甚麼櫻桃和紅棗既可補心,又有益脾胃呢?答案很簡單,只要看看圖一,你就會清楚,因為心臟是支援脾胃的。

現在你會更加明白食物是如何支援、互相補足和剋制我們的臟腑。例如黑色的食物是補腎的,這包括了:黑瓜子、黑芝麻、黑豆、紫米、黑米、髮菜、黑木耳、黑蘑菇、海帶和紫菜等等的食物。雖然,它們全是補腎的食物,但是,它們卻有補和瀉的功效,不是任何時間都適合進食。好像黑木耳、海帶和紫菜都是非常寒涼的食物,不適宜在冬天進食。如果一定要在冬天吃,最好加上生薑、辣椒和花椒一起進食,這就是中醫的飲食智慧。

事實上,我們所談論的七種顏色,在一些高科技的國家一直都在研究,只是他們不知道這一切早已記載在中醫的典籍裡。雖然,我們的心是紅色的,然而,紅色除了補心臟之外,還有補腦和補心包經的功效。因此,中醫所說的應該包含了六臟,而第六臟就是心包。誠然,我們知道五臟是相對五腑,而第六臟是相對第六腑,所以心包經是相對三焦經。因此,中醫所說的「五臟六腑」,正確來說,應是「六臟六腑」。因為心包經是包括在十二經絡裡,只是中醫的典籍裡沒有記載它的用處而已。

現在我們知道紅色的食物是補心臟的,例如:紅棗、紅豆、西瓜、紅薯、櫻桃、紅葡萄、西紅柿、紅辣椒、紅茶和紅糖等食物。

另外,白色的食物是補肺的,好像:白糯米、白瓜子、雪梨、白果、百合、大白菜、白蘿蔔、蔥白、銀耳、白蘑菇和海哲等食物都是補肺的,然而,它們亦有補和瀉的功效。

所以,我們所談論的七種顏色,是中醫理論的命脈。

圖二:中醫以望診為斷證的最高境界,而望診又分別包括看病人的神、色、形、態。









在中醫裡,最高境界的看病方法是「望診」,望診分為四大類,包括:神、色、形、態。中醫只要看你的樣貌,就知道你的身體有甚麼疾病,這就連西醫也不得不認同的。就好像當一個人的心臟的二尖瓣和三尖瓣狹窄,而且不能自如地關閉時,他的面頰就會呈現紅色,然而,中醫的診斷就更仔細;又例如當一個人患了末期腎病,那麼他的臉就會變黑,因為黑色是代表腎的顏色。

誠然,中醫理解了七種顏色的關係,使他們能夠藉著觀看人的面色,就知道那個人的身體有甚麼疾病和他的病情。例如心是紅色的,如果我們的兩頰呈現深紅色,就是「實熱」,即是臟腑所發出的熱。但是,如果兩頰呈現粉紅或嫩紅色,就是「虛熱」,即是身體裡缺乏了津液或體液而產生的熱。如果我們的臉呈現綠色,就反映肝出現毛病,特別是肝鬱的人,他們的面色是青綠的。誠然,發怒會傷肝的,所以當人憤怒時,面色便會變成鐵青色。又如人的脾胃出現問題,他們的臉會呈現黃色,也就是俗語所說的「面黃肌瘦」的意思。肺主白,如果我們的血氣差,且因為疾病而導致肺弱,那麼面色就會蒼白。腎主黑,所以如果我們熬夜便會傷腎臟。當腎臟傷了,便會出現黑眼圈。如果黑眼圈的顏色是呈焦黑色,而且看起來比較枯乾的話,就代表正在耗損「元陰」;如果黑眼圈的顏色是呈淡黑色的話,就代表正在耗損「元陽」。

因此,我們所談論的七種顏色是能夠相對於人體不同的臟腑。當我們理解了箇中的關係,就可以應用「相生」和「相剋」的原理來解決人體內的「熱」和「虛」。當我們對症下藥,理解了七種顏色的關係,就能夠明白中醫的各種醫療手段。更進一步,我們可以運用不同顏色的燈光和生物波頻的水,再加上「三健」,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。

我在之前曾經分享過,血氣是用來維持人體的酸鹼度、營養及生物波頻的。然而,中醫卻非常仔細地記載下來。

圖三:中醫所講的「氣」原來分別有四種。










氣分為四種,包括:元氣(出生時得來)、宗氣(呼吸時得來)、營氣(從水、飲料和食物中得來)、衛氣(保溫時得來)。
當我們希望增加血氣時,首先要知道血氣是如何運作和對比的。如果要把血氣作更深層的對比,就好像我們所吃的飯一般,血氣把飯送到我們的五臟六腑(亦即是六臟六腑),使六臟六腑吃得飽。當血小板缺少的時候,送到六臟六腑的便不是「一碗飯」,而是只得「半碗飯」而已,這便使臟腑吃不飽;而氣不足夠,四種氣少,則代表送到六臟六腑的甚至不是飯,而是稀的粥水,這便是當中的分別。

在這一方面的理解上,西醫完全不及中醫。因為西醫只會驗血色素,當血色素高的時候便代表好,低的時候便代表不好;血色素高便代表所輸送的是飯,低的話便代表所輸送的是粥。但是,如我所說,當我們不知道血的容量,便難以知道所送到的是一碗還是十碗飯,這使我們不能夠完全知道身體的情況。

但是,中醫通過人的臉色、眼睛、舌頭、皮膚、頭髮、耳朵、手的溫度、手的青筋和手指甲,便能夠知道六臟六腑在「吃粥」還是「吃飯」,並且份量是否足夠。因為血少氣夠,就等同只是吃了半碗飯,但也總算是有飯吃,不是吃粥;但是,血氣少,不但代表吃粥,並且只是半碗粥,甚至連半碗粥也沒有,所以身體的臟腑便吃得不夠,身體就好像沒有電力一般。

當心臟吃得不飽,便會產生心慌氣短、胸悶、心律不正、跳動和時常想休息的症狀。心對缺血比較敏感,因此,當缺血的時候很多時會心痛,很多人以為是心臟病,但卻只不過是缺血和心臟不夠「飽」。而當西醫看見這樣的情況,便會給予病人擴血管藥,但這樣會加重身體負擔,導致血流量不足夠,並且會閉塞。

當大腦吃不飽,輕則頭暈,記憶力下降;重則會導致缺血、腦栓塞,久而久之,腦會變「瘦」,即是腦委縮,導致老人癡呆。

肝擁有使人體再生和更新的機能,並且像化工廠般負責分解所有食物,當肝吃得不飽,以往吃一斤肉,便能夠消化一斤肉,但現在卻只能消化半斤,久而久之會變成脂肪肝,這些物質會堆積成脂肪而導致血管火,產生高血壓。

當腎臟吃得不飽,不能完成其工作,便會出現尿酸和尿素高。

當胰臟吃不飽,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,糖份的代謝功率降低,人的血糖便會升高,產生糖尿病。

其實,吃得飽與否對中醫來說是很容易解決的,但對西醫來說,便要割器官。這只不過是血氣的問題,倘若我們知道這症狀,便能夠解決。

而事實上,病在中醫的角度當中分有「實證」與「虛證」。「實證」是指六臟六腑受到破壞,屬於較大事件,很多時是因為酸與糖尿病造成臟腑出現崩潰的問題,屬於比較大的病,需要慢慢改善;「虛證」的意思是指維持六臟六腑、元陽元陰、血氣與津液,這些物質過度耗損,可能是來自人的起居勞動、縱慾過度、久病秏損、運動過度或是過多推拿、按摩和針灸,都會導致「虛證」。「虛證」即是耗損,這比較容易醫治。

當完成這篇信息後,大家也會容易明白和理解,並且會知道怎樣處理身體的疾病,但是,無論是「實證」或是「虛證」,首要做的是先「剎掣」,因為,問題必定是出自於「三健」,即是飲食、作息、甚至是情緒有問題,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,然後去研究是自己的臟腑出現問題,還是在元陽、元陰、血氣與津液出現問題,而去作出處理。

中醫指的「虛證」,有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四種,這是我會慢慢跟大家分享的。



圖四a:「實證」是指六臟六腑受到破壞。
















「實證」是指人的六臟六腑當中有問題,需要作出調養和作出幫助。例如有眼睛的問題,中醫一定知道是肝病所引致;耳鳴則很多時是因為腎水不足而導致的,是腎臟的問題;骨痛也是腎臟的問題。

圖四b:五臟分別管理身體的不同器官。
















皮毛有問題的話,中醫便知道是肺部問題所導致的;胃口有問題或不長肉,中醫便知道是脾臟問題所導致的;筋有問題的話,中醫便知道是肝臟問題所導致。中醫從這些辨證來找出實證,找出究竟是那個實體有問題、有損傷。而事實上,我們時常聽到的「五勞七傷」,「五勞」是指「久行傷筋」,行走得多會傷筋,亦即是說傷了肝臟;「久視傷血」,看物件時間過長,會影響心臟;「久坐傷肉」,坐久了,血液循環不好便會傷脾;「久臥傷氣」,長時間躺臥,身體屈曲,使身體不能夠舒展,會影響肺部;「久立傷骨」,時常站立,盤骨與關節容易勞損,影響腎臟,這是「五勞七傷」的「五勞」。

中醫首先會找出以上的問題,究竟是在那裡出現問題,從骨肉皮毛、五臟六腑、眼耳口鼻當中,再找出屬於那一臟腑的問題,從而再找出怎樣對臟腑作出補或是禁。
圖四c:中醫對身體的醫療手段分別是「補」和「禁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圖五:五臟與五味原來也有關係,中醫就是利用擁有不同味道的草藥來給病人治病。















中醫留意到酸會進入肝臟;苦就會進入心臟;甘就會進入脾臟;辛辣就會進入肺部;鹹就會進入腎臟,故此,中醫會利用相關味道的草藥去醫治五臟六腑,如利用苦味的草藥去醫治心臟,甘味的草藥去醫治脾臟,酸味的草藥去醫治肝臟等。

中醫也會按著相剋的程度而作出調節。雖然辛辣的味道對肺部有益,但我們知道肺剋肝,補肺的同時肝臟也會受到影響。為了避免補了一個相剋的臟腑而引發更嚴重的疾病,中醫建議肝病時禁止吃辛辣的食物,心臟病禁止吃鹹的食物,脾臟有病時就會禁止吃酸的食物,肺部有病便禁止吃苦的食物,腎病禁止吃甘的食物。

只要看看五行中相生相剋的味道,便能互相支援及恢復不同的臟腑。可見,相同的藥物在不同的時間裡,都可能變成毒藥。此外,中醫也知道,肝病時避免憤怒,心病的時候避免過份開心,脾臟有病時不要日思夜想,肺部有病時不要憂心,腎病時不要恐懼。

利用對症下藥的方式,給予每個臟腑需要補以及需要禁的草藥,從而讓每個臟腑能夠互相平衡和支援,中醫就會稱為「實證」。

我們明白「實證」過後,現在就開始了解「虛證」。


圖六a:虛證也分為四種。
















「虛證」中分為四虛:氣虛、血虛、陽虛和陰虛。雖然我曾經跟大家分享「氣虛」和「血虛」,但我會再跟大家深入分析,讓大家明白過後,在無須恐懼下便能對症下藥,以及運用一些方法去幫助自己。有些疾病在西醫看來是很嚴重的,但對中醫來說,這只是輕易解決的問題。


圖六b:中醫認為「氣」在人體中分別有三個功用:推動、防禦和固攝。















「氣」在我們的身體上,分別進行推動、防禦和固攝三個工作。「氣虛」則表示這三個功能都出現衰退的情況。

第一是推動工作。這是指推動臟腑的新陳代謝、循環與排泄的工作。心臟的氣虛弱就會形成心臟功能減弱,如心跳無力和心氣不足;脾胃的氣虛弱就會導致消化力弱、腹瀉和飯後便想睡覺等症狀;肺氣不足就會引致呼吸短促、聲音微弱、胸悶和咳嗽無力。

第二就是防禦作用。肺部的防禦力減弱導致容易患上感冒、身體流出淡汗、毛孔開合失常,這都是肺氣虛弱所產生的現象;腸臟虛弱時,腸臟就會容易受到感染,可見氣虛的器官,其防禦力上都會變差。

第三就是固攝作用。「固」就是固定,只要有足夠的氣,臟腑便能固定位置,肝臟、腎臟和脾胃等器官都不會下垂。相反,若我們的臟腑沒有足夠的氣,臟腑就不能固定。當胃部、腎臟,或是女性的子宮下垂時,這都顯示臟腑沒有足夠的氣,從而無法固定在指定的位置。

「攝」就是攝取、補養以及將寶貴的營養保存。可是,我們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失血的問題。很多人都會對大便出血而感到懼怕,但中醫通常會解釋這是「脾不統血,氣不攝血」的現象。

若血管的密封程度減弱,血液就會從血管壁滲透出來。血管壁與細胞之間結合,就是依賴脾臟的氣的力量。脾臟若沒有充足的氣,血管與細胞之間結合的力量便會減低,血液就會從血管壁流出來,縱使沒有痔瘡或使用止血的方法,也會出現大便出血的現象。其中的原因是我們的脾臟沒有充足的氣,這就是「脾不統血」的意思。


圖七a:虛證第二種是「血虛」,這是指血在身體內運行的速度減弱的狀態。








第二種虛就是「血虛」。
如果我們的氣是運送到臟腑的貨物,血就是運輸車,在身體上行走一個圈的指定速度。氣是決定我們進餐的份量,若有充足的氣,我們的身體就能吃大餐;血是決定我們進餐的次數,若我們沒有足夠的血,即是沒有足夠的運輸車去運送貨物。



圖七b:中醫認為人若不夠血,就會出現「一黃、五白、四不養」的情況。








對中醫來說,沒有足夠的血就會有「一黃、五白、四不養」的現象。

「一黃」是指面色黃;「五白」就是面色、嘴唇、指甲、舌頭和眼睛淡白;「四不養」就是當我們沒有足夠的血時,就不能養心、肝、頭目和四肢。

血虛的時候,不養心就會造成失眠、多夢和心緒不寧;不養肝的時候,就會產生耳鳴、耳聾和兩邊的肋旁痛;不養頭目就會頭暈眼花、視力減退和健忘;不養肢體就會引致手腳麻痹、皮膚乾燥、起白皮、肢體抖動以及關節繃緊等症狀。

從「一黃、五白、四不養」中,我們明白單是觀察便能知道那人是氣虛還是血虛,這就是「望診」。



圖八a:第三種虛證是「陽虛」。









第三種虛是「陽虛」。
聽過我剛才的解說,我們應該明白血氣的主要工作是平衡身體的酸鹼值。當我們了解這點後,基本上就會知道怎樣去解決「氣虛」和「血虛」的問題。然而,對於「陽虛」和我接下來會分享的「陰虛」,你們認識則較少,但不要緊,我會逐一向大家介紹,並提供更多資料,讓你們可以互相比對。不過,在此我想先提醒一下大家,「四虛」在中醫學裡,是屬同一套理論,在這裡我將它們拆開來分享,是想讓你們更易掌握而已。

「陽虛」其實不是一個很新的槪念,所謂「陽」,我之前也曾提及過,是指我們身體應用能源去保持活力的狀態。進一步看,它就像體內的一個太陽,大自然的太陽可以使萬物充滿生機、活力,而我們體內的這個太陽,則可以維持身體健康、活力充沛。有見及此,中醫把它稱為「元陽」,而明朝一位中醫更曾說:「天之大寶,只此一丸紅日;人之大寶,只此一息真陽。」意思說天上最大的寶貝,是那一輪紅日,至於在人體內最重要的,能使人有活力的,就唯有這個「元陽」。

這似乎很玄妙,但當你們聽了我的解釋後,自然會覺豁然開朗。

原來,中醫發現陽氣和血氣不同,它是按週期運作的。陽氣有應用的時候,也有休息、培養的時候,並會隨日夜轉換而改變。簡單而言,它會在日間外洩,用以支援日常活動,至晚上就會歸藏起來,這時我們的活力減低,情緒也平靜下來,開始休息。

同時,陽氣亦會隨四季交替而改變,也就是「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」。春天時,陽氣會聚到肌膚上去,使人活力旺盛,叫做「春生」,農民因此有精力應付沉重的農耕工作;夏天時,我們的血管擴張,新陳代謝加快,所以叫「夏長」;秋天時,陽氣開始收斂到腎臟去,故此血管開始收縮,新陳代謝減慢,這就是「秋收」;冬天時,收斂到腎臟的陽氣,處於最虛弱的狀態,所以叫「冬藏」。



圖八b:我們的身體也會按著四季的轉變而調節。








這個週期可以保障我們,使我們能最有效地應用身體資源去活動,並能更新和修補身體。所以,如果我們能加以配合,自然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。

然而,一旦元陽虧損,就會衍生各種健康問題。這是很易理解的,試想像一下,冬天因缺乏陽光,天氣會很寒冷,樹木更易凋謝,呈現一派冷清的景象。而當元陽虧損,就如沒了太陽般,身體因熱量不足而怕冷,新陳代謝、心跳和血壓減低,導致排汗減少甚至不排汗。不單如此,很多身體功能亦會減弱,出現便秘、血管硬化之類體質過寒的現象。

這些問題聽來很難處理,事實卻不然。不過,我打算在給你們介紹過「陰虛」後,再一併說出處理方法。



圖九a:最後一種虛證是「陰虛」,這是指人們吸收能力虛弱的狀態。







第四種虛是「陰虛」。

相反於「陽」,「陰」是指我們吸收營養和滋潤身體的狀態。當然,先吸收後應用,故此,元陰的作用是支援元陽。而當人的元陰虧損時,就代表他無法吸收營養,長此下去,元陽會虛耗盡,繼而產生各種陰虛問題。大家可能對「陰虛」一詞感到陌生,但它的徵象其實是很簡單的,如某個器官陰虛,即代表該器官正缺水、發熱。



圖九b:陰虛的特徵是「乾燥」和「缺水」。





舉些例子:如肺陰虛,你的皮膚會因缺乏滋潤而乾燥、裂開;口腔陰虛,你就會經常口乾、舌燥、喉嚨乾涸和聲音沙啞;眼睛陰虛,你會因缺乏眼水滋潤而感乾澀和視力糢糊;鼻陰虛,你會經常流鼻血;腸陰虛,你會常常便秘。

 

圖九c:從另一個角度看,陰虛即是「元陽偏旺」,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偏熱的症狀。






從另一個角度看,陰虛即是元陽偏旺,也就是中醫所說的「熱」。換言之,心陰虛等如心熱,那麼你就會心煩、失眠、兩頰泛紅,並出現中醫所謂的「五心熱」現象 ── 兩手心、兩足底和胸口發熱。同樣道理,肝陰虛等如肝熱,你會頭暈、耳鳴和臉部發燙,並且很容易發怒;胃陰虛等如胃熱,令人食慾不振;肺陰虛等如肺熱,人會形體消瘦,經常乾咳無痰,或痰中有血;腎陰虛等如腎熱,會感腰膝無力、耳鳴,常常身體酸軟。


針對四種不同的虛,中醫認為要用不同藥物來進補,例如氣虛要用人參;血虛則可以用阿膠(即驢皮)或當歸粉;陽虛可以用鹿茸,但陰虛就要用六味地黃丸。


現在我們已經知道,在現代醫學角度上看,血氣的功用是維持身體酸鹼值,但陰陽的功用又是甚麼呢?


圖十:要使身體健康,就是要保持元陰和元陽正常,亦即要保持酸鹼度和溫度在正常數值。





原來陰陽是藉著體內的酸鹼度去控制身體的溫度。因為人體的溫度必須維持在攝氏37度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── 運動有活力,吸收沒阻力。意即既能吸收亦能隨時予以應用。換言之,若我們能適當控制酸鹼度在7.36,再加一件衣服保持體溫,便能控制「元陽」和「元陰」了。


中醫之所以用此複雜的概念,是因為人體必須維持在指定狹窄的溫度,要是稍微偏差一度,也會產生許多問題。人與植物不同,因植物只能在適當的溫度下生長,自身沒有製造體溫的力量,它的生死由大自然操控,一場寒流,絕大部分的植物皆會凍死。


但人類卻能藉控制酸鹼度來維持身體的溫度,因為我們的酸鹼度能用最簡單的方法使血液產生磨擦力,來維持溫度恆常在攝氏37度。這不單是最佳的工作和吸收溫度,更是電子機械溫度,使電子能最快捷的傳遞。因此,人體會按四季天氣的轉變,採取各種不同的手段,以期維持此理想體溫。


其實「元陽」是指身體的酸度,而「元陰」則指身體的鹼度。關鍵在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食物使身體呈酸性,同時又有足夠的食物使身體呈鹼性。

 

圖十一:身體最佳的酸鹼度和溫度。






原因是我們必須要維持攝氏37度這個恆溫,太高或太低也是不行的。若是人的體溫常常只得攝氏36度,便屬低溫了,這會導致血管硬化。若體溫過高,又會產生中醫所謂的「熱」,臟腑便會容易勞損了。


舉個例子:在美國,心臟病是最高的死亡殺手,發病的大都是中年和老年人,但令人奇怪的是,最高死亡率的季節卻在冬季。其實理由很簡單,心臟病人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油脂,當天氣轉冷時,這些油脂便會凝固,造成血管閉塞,更甚的是,血管會遇冷收縮,導致爆裂。因此,當一個人的身體過份「陽虛」時,血管便容易爆裂了。


可見,控制溫度在37度,再加上酸鹼度值在7.36,便等同我們有智慧地擁有「元陽」和「元陰」了。

 

圖十二:元陽和元陰其實就是代表身體的酸鹼度和體溫,若兩者能夠平衡,我們便會健康。






簡而言之,「元陽」是指身體有否足夠的威力維持在酸性的狀態,以能用最輕鬆,最節省卡路里的方法去產生體溫;相反,「元陰」是指我們有否足夠的鹼性使身體在過熱時,在晚上能冷卻、吸收和修補。這便是藉酸鹼度使我們在適當休息時,能吸收和修補;在適當活動時,也能有足夠的溫度,維持最高運動的效率。

 

圖十三:陽虛的人的體溫會偏低。







這樣,我們便明白中醫所說的「陽虛」,其實是指身體因缺乏足夠的酸性而出現的現象,例如身體常常低溫、怕冷、熱量不足、心跳慢、血壓過低、少汗、無活力、消化功能減慢和血管硬化等。原因是這些人的身體沒有足夠的原料,使體溫達至應有的溫度,不能產生最好的效用,這活像一個人在冬天沒有柴燒,只能永遠生活在寒冷中。

 

圖十四:陰虛的人的身體就像車頭缺乏降溫的水一樣,會導致身體耗損。






相反,「元陰弱」是缺乏足夠的鹼性使一個過熱的身體去降溫,就如車頭的水冷不能及時使車頭降溫,車頭隨時出現耗損。當一個人元陰弱時,便會產生不同的熱。表現在肌膚,皮膚會爆裂;在口腔時,會口乾舌燥、喉嚨乾涸、聲音嘶啞;在眼睛時,眼睛會變得乾澀;在鼻腔時,會容易流鼻血;在腸臟時,會產生便秘;於心臟時,會心煩失眠、兩顴泛紅、五心熱;在肝時,則會頭暈耳鳴、面部烘熱、心煩易怒;在胃時,則失去胃口;在肺時,則會乾咳,無痰或痰中帶血。


總的來說,留意保暖和酸鹼值,便是中醫說的「元陽」和「元陰」了。只是前人用非常複雜的手段,才能達至陰陽的平衡。現今我們用簡單的手段,通過維持「三健」的方式,便可有效地控制我們的情緒,食物和生活作息。我們若能多照顧身體,便不用害怕所謂的「實證」或「虛證」了。


當然,治療「實證」時,我們需要花較長的時間,先固本培元,幫助臟腑康復。若是「虛證」,則不論是氣虛、血虛,陽虛或陰虛,都是很容易處理的。


~ 完 ~

註釋:


註一:日華牧師在加拿大取得的「自然療法康健醫師」執照。

註二:審批「自然療法康健醫師」執照的加拿大機構。












註三:日華牧師取得的「國際註冊高級中藥師」證書。

註四:審批「國際註冊高級中藥師證書」的機構。












註五:日華牧師在「中國國家人才網專業人才備案表」的資料。

註六:中國國家人才網資料













 

 

👉 資訊來源

💬 信息影片 

 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